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一項戰略舉措,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8月25日,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行走自貿區”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正式啟動,通過中央及地方新聞媒體線上線下聯動采訪,充分反映我國通過分批次逐步設立自貿試驗區進行差別化探索,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的經驗舉措和取得的成果成效。
9月1日,“行走自貿區”網絡主題活動舉行湖北自貿區云座談會,來自武漢、襄陽、宜昌自貿片區的三位負責人分別介紹了當地自貿片區發展建設情況。一起來看!
武漢自貿片區疫后重振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激發
在國內疫情防控常態化、海外疫情持續蔓延的背景下,湖北武漢自貿片區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聚焦難點痛點,以需求為牽引,大力弘揚“有呼必應、無事不擾”的“店小二”精神,著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湖北自貿試驗區武漢片區
東湖高新區自貿綜合協調局局長李宏在座談會上表示,武漢自貿片區出臺各項舉措有力促進了營商環境持續優化,降低了市場主體的經營成本,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激發。今年1-7月全區新增市場主體12851戶,其中新登記企業9215戶,二季度主要經濟指標止跌回正。同時,東湖高新區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服務業增加值、工業投資、進出口、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等6項經濟指標完成情況排名武漢市第一,疫后經濟重振步入“快車道”。
中國光谷未來科技城
武漢自貿片區做出以下布局,強化為市場主體服務:
提升投資建設便利度。武漢自貿片區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出臺《項目建設全流程提速十條》,探索“拿地即開工”審批模式,大幅提升項目審批效率。邁瑞醫療武漢基地研究院項目從拿地到開工,只用了不到20個工作日的時間,幫企業搶回了近4個月工期。同時,武漢片區積極開展建設工程履約保證綜合保險,減少企業流動資金和銀行授信額度的占用,大大降低企業經營成本。
進一步簡化企業生產經營審批和條件。據了解,武漢自貿片區建立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清單管理制度,落實“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破解“準入不準營”難題,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市場準入環境。此外,武漢片區實行企業住所(經營場所)信息申報登記制,充分釋放各類場地資源,進一步降低市場準入門檻。
優化外貿外資企業投資經營環境。武漢自貿片區全面落實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推動韓國賽爾群生物藥項目、霍尼韋爾新興市場中國總部項目、鼎康大規模生物醫藥研發及商業化定制工廠項目、企鵝杏仁集團華中投資中心項目、猿輔導第二總部項目等落戶片區。創新稅收擔保模式,推動全省首家“企業集團財務公司擔保”落地,預計可為華星光電節省開立保函成本2600萬元。
提升涉企服務質量和效率。武漢自貿片區打造“15分鐘政務服務圈”,企業開辦只需1個工作日,簡易注銷公告期為20天;專設“我要開店”一事聯辦窗口,針對疫后群眾開店需求,支持群眾創新創業,量身打造了開餐館、開培訓學校、開書店等9大套餐,詳細告知辦事指南,指導辦事人一次性辦好“一件事”。
大力推廣遠程政務服務。武漢自貿片區創新推出“股權轉讓登記遠程確認服務”改革,有效解決企業股權轉讓業務耗時、費力、成本高等問題,疫情期間業務受理量5488件,認證次數24559次,今年7月該項改革獲國務院批準在全國自貿試驗區內復制推廣;成立稅務“云團隊”,提供稅收熱點網絡直播、電子稅務局、“釘釘”辦稅、遠程涉稅咨詢、遠程預約辦稅等“云服務”,“非接觸式”辦理涉稅事項比例超95%;結合疫情防控要求,大力推廣“不見面審批”,開放共計329項政務服務網上辦理事項清單,減少企業群眾辦事跑腿的麻煩。
加快集聚“雙創”人才資源。武漢自貿片區實行重點企業高端人才專項獎勵政策,對在企稅前年工資性收入不低于武漢市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10倍的高端人才發放獎勵。在集聚高端人才要素資源的同時,實現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搭建“才聚光谷”空中招聘平臺、舉辦斗魚直播招聘會等多種“云招聘”方式,已累積發布近2000家企業的12.03萬個招聘崗位,為企業招引近8000名人才。
優化金融服務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方式。武漢自貿片區在全省率先落地外債便利化額度試點政策,幫助區內科技企業簽約登記3500萬人民幣外債融資額度,成功搭建了企業從境外融入低成本資金的通道;設立湖北省首只10億元“戰疫”基金,并發起設立2億元應急轉貸引導基金,為受疫情影響中小企業提供各類股權、債權融資服務;依托建設銀行總行的“企業方艙”專項政策,目前已與建行湖北省分行合作開展全省首家試點;加大企業上市輔導工作力度,2020年,科前生物、路德環境科創板上市通過證監會注冊,待正式發行,微創光電新三板精選層掛牌,邁威通信、赫巖科技新三板成功掛牌,另有2家企業科創板在審,1家企業香港上市在審。
襄陽自貿片區深入改革創新建設內陸“無水港”
湖北襄陽自貿片區掛牌三年來,圍繞“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兩大主線,持續深化“先行先試”改革,推動片區在改革、建設及發展方面不斷深入。截至2020年6月,襄陽片區內市場主體7150戶,比掛牌前增長348.8%。片區共引進項目128個,總投資731億元,其中外資項目9個,總投資11.98億元。
襄陽保稅物流中心
據了解,襄陽自貿片區高度重視對外經貿合作和對外通道建設工作。襄陽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自貿片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孔令波在會上表示,目前襄陽片區已經開通襄漢歐、襄渝歐、襄陽—陽邏港、襄陽—寧波港、襄西歐、襄欽馬、襄陽—上海鐵海聯運國際貨運班列、襄陽—深圳鹽田港鐵海聯運國際貨運班列和襄陽—上海公鐵聯運貨運專列,這9條貨運班列在常態化運行以來,襄歐班列累計發運5128標準箱,貨值3.4億美元。
襄漢歐國際貨運班列
孔令波表示,襄陽自貿片區通過構建“平臺-貨代-企業”三級生態體系,推進量價互保機制,逐步降低短駁、場站、鐵路、遠洋運輸及用箱成本。襄西歐班線每個集裝箱僅9650元,實現了全國中歐班列最低價格發運。世界知名船務公司馬士基將襄陽納入全球第347號港口目錄,襄陽成為名副其實的“無水港”,可在本地簽發進出口全程提單。
同時,襄陽自貿片區積極落實海關通關一體化、“提前申報”“自報自繳”等通關模式改革,通關無紙化比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應用率均達到100%,進口整體通關時間較掛牌前壓縮41.53%,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壓縮75.95%。襄陽片區復制實施“先入區后報關”“分送集報、匯總征稅”等先進地區經驗,原創實施“保稅物流中心與港口出口聯動”機制,優化原有報關、運輸、倉儲模式,吸引企業在保稅物流中心開展業務。
三年來,襄陽保稅物流中心累計辦理進出口報關單7192票,進出口監管貨值折合人民幣61.37億元。“其中2019年進出口監管貨值首次突破30億元,而掛牌前大致每年的進出口監管貨值是2億元。”孔令波說。
另外,襄陽片區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科技交往,英諾迪克北歐創新科技服務平臺作為北歐知名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去年10月和今年6月先后在襄陽片區舉辦2次北歐創新科技路演活動。未來襄陽片區將依托英諾迪克等一系列科技服務轉化平臺,引導更多企業走進歐洲,更多歐洲企業進入襄陽。
宜昌綜保區年內可封關運營預計實現年進出口額12.8億元
宜昌自貿片區管委會副主任蔡璐表示,湖北宜昌自貿片區自掛牌以來,新增企業8000余家,以全市0.13%的國土面積吸引了全市近21%的新增企業。特別是去年,世界500強企業百事可樂年產50萬噸的百事系列飲料項目落戶宜昌片區,成為百事中國在亞太地區產能最大、設備最先進、生產效率最高的生產基地。
湖北自貿試驗區宜昌片區
目前,宜昌片區聚集了人福藥業、安琪生物等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力的企業,主導產業中形成了5個全球第一、4個亞洲第一、3個全國第一的行業細分領域冠軍企業和一批國內領先企業。
據悉,今年以來宜昌綜合保稅區、宜昌跨境電商綜試區等先后獲批,為宜昌自貿片區進一步深化開放,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蔡璐表示,宜昌綜保區年內即可封關運營,目前已經進駐項目22個,涵蓋保稅加工、保稅貿易、保稅研發以及跨境電商等各領域,在談和跟蹤項目45個,實現了入駐一批、儲備一批、在談一批的良好態勢,特別是奧馬電子5G通訊材料項目本月已投產,預計可實現年銷售額15億元,年進出口額12.8億元。
蔡璐稱,宜昌綜保區投入運營后,將實現平臺功能“1+1>2”的效應。一是“三區疊加”:國家級高新區、自貿區、綜保區“三區”空間疊加、政策疊加、優勢疊加,實現相互促進、融合發展。二是“區港聯動”:宜昌綜保區將充分發揮宜昌國家港口型物流樞紐城市、翻壩運輸體系等優勢,與上游的秭歸港、下游的云池港和白洋港等形成聯動機制,實現高效協同發展。
此外,宜昌跨境電商產業園已經正式開園運營,克服疫情不利影響,短短半年多的時間就引進了50多家企業,并初步建立了涵蓋直播、金融、物流等電商產業發展的全鏈條服務體系。
當前,宜昌片區正按照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求,持續深化自貿區改革試驗,努力打造三峽地區有序承接高新技術產業轉移的集聚區、區域性開放合作新高地。
掛牌成立三周年湖北自貿試驗區結碩果
2020年4月,湖北自貿區掛牌成立三周年。三年來,湖北自貿區圍繞主導產業,瞄準世界知名跨國公司,積極重點引進產業鏈、價值鏈上的高端項目,打造中部有序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三個片區頂住壓力,克服萬難,穩步推進復工復產,隨著改革創新紅利的不斷釋放,一個又一個高端產業在向這個充滿力量的自貿區光速聚集,迎來多項新突破。
總體方案170項改革試驗任務實施率100%
截至2020年4月,總體方案170項改革試驗任務實施率100%。商務部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報告2019》顯示,湖北自貿試驗區38項差異化試點任務已經全部完成,完成率全國第一。國發38號文《支持自貿試驗區深化改革創新若干措施》中39項改革試驗任務已完成32項,完成率82%。
17項成果在國家層面采納推廣
132項成果在省內復制推廣制度創新是湖北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核心任務,三年來,湖北自貿試驗區始終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圍繞產業發展、對標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形成一大批創新成果。17項成果在國家層面采納推廣,其中13項被國務院自貿試驗區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印發簡報;132項成果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在省內復制推廣。
根據中山大學發布的2018-2019年度中國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研究報告,第三批自貿試驗區所有片區中,武漢片區制度創新指數位居第一,武漢、襄陽、宜昌片區的政府職能轉變指標分居第一、第二和第四位;在年度制度創新十佳案例中,湖北自貿試驗區的專利權質押融資和容缺審批占兩席。
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湖北省政府實施“點單式放權”,在各片區承接省、市下放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1500多項基礎上,向三個片區又下放兩批96項省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從2019年12月起在湖北自貿試驗區范圍內,啟動“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工作,對534項中央和省級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實行全覆蓋清單管理。
湖北自貿試驗區新增專利申請、新增專利授權在全國前四批12個自貿試驗區中均排名第一
據商務部通報,在全國前四批12個自貿試驗區中,湖北自貿試驗區新增專利申請、新增專利授權均排名第一,高新技術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排名第二。截至2019年底,湖北自貿試驗區累計新增專利申請71720件、累計新增專利授權33922件,累計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537家。
湖北自貿試驗區大力招才引智,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實施外籍高層次人才申請永久居留“直通車”服務。截至目前,湖北自貿試驗區共集聚4名諾貝爾獎得主、66名中外院士、400余名國家級高層次人才、7000多個海內外人才團隊。
此外還建立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目前,自貿試驗區內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額約占全省總數的80%。各片區設立了知識產權服務工作站,搭建集知識產權申報、運用、保護、管理、服務于一體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
產業集聚成效顯著
武漢片區重點建設國家存儲器基地、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等重大項目,成功吸引了一批世界500百強和龍頭企業落戶,逐步完成“芯片—顯示—智能終端”新一代信息技術全產業鏈布局,正朝著打造長江經濟帶世界級產業集群邁進。武漢片區已聚集生物企業2000余家,生物產業總收入突破1200億元,年均增長率保持在30%以上。
襄陽片區積極推進建設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形成了整車研發、生產、檢測、售后、動力電池生產及回收利用等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正全力打造“中國新能源汽車之都”。已建成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試車場三期,建成國內首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環境風洞試驗室等核心技術設施。
宜昌片區重點推進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現代物流等產業發展,集聚了如亞洲最大的活性干酵母研發生產企業安琪酵母、亞洲最大的醫用丁基膠塞生產企業華強科技以及麻醉藥品最大批發企業人福藥業等一批龍頭企業。推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外以保稅方式開展飛機及部件全球維修業務,創新產業新業態。
截至2020年2月,湖北自貿試驗區累計新增企業47273家,是原有企業存量的1.7倍。企業活躍度達到94.7%。新設外商投資企業279家,占全省同期新設外資企業數的24.8%;實際使用外資41.3億美元,占全省同期累計實際使用外資的12.4%;累計進出口額3117.4億元,占全省同期累計進出口總額的30.2%,顯現出強勁的對外開放高地效應,成為引領湖北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