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省博物館舉行發布會,展示曾侯乙尊盤三維結構數字化復原成果。(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通訊員 黃敏 攝)
曾侯乙尊盤。 (湖北省博物館供圖)
6月8日,由湖北省博物館主持的曾侯乙尊盤三維數字化復原成果首次發布。該成果通過數字尊盤結構“拆解”,為觀眾庖丁解牛式地呈現尊盤紛繁復雜的結構,展現古人化繁為簡的工藝思想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曾侯乙尊盤玲瓏剔透、巧奪天工,系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是先秦時期最復雜、最精美的青銅器,被譽為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巔峰之作。
由于尊盤整體厚度較大,且結構非常復雜,無法使用傳統的三維掃描技術進行數字化建模。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故宮博物院,耗時4年,成功運用工業CT技術,首次獲取尊盤完整三維結構模型,并通過數字化處理,精心制作尊盤三維數字化復原視頻。
項目負責人、湖北省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心江旭東博士稱,先后用工業CT拍片千余張、采集數據20余G,經半年多時間制作視頻,最終形成的成果通過尊盤結構“拆解”,讓公眾能輕松看懂這一青銅重器。
此次三維數字化復原研究表明,尊盤分為尊和盤兩部分,全部鑄件多達98個。其中,尊包括1具尊體和33只附件、19只U形鎖扣,盤包括1具盤體和44只附件,通過鑄接、鉛錫焊、銅焊接連成一體,所有鑄接、焊接點加起來多達119處。整器綜合運用范鑄、熔模及圓雕、透雕等多種工藝。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昌平說,此次研究成果,第一次清晰展示尊盤的內部結構。這是對我國古代最復雜的一套青銅器做的最全面、最清晰的解析,讓我們對我國古代青銅鑄造技術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他介紹,商代青銅器追求整體性,力求一次性完成。尊盤三維數字化復原研究成果,則提供了另一個方向,即將工藝不斷分解成更細的步驟,每一條龍甚至龍舌都是分鑄而成,再通過焊接組合在一起。此外,復原研究還為解決“尊盤是否用到失蠟法”等爭議已久的學術問題,提供了最新證據。
故宮博物院文物保護標準化研究所所長曲亮稱,此次將現代科技和大型設備用于國寶級文物的數字化復原研究,在行業內具有示范性意義,同時以視頻化形式展示,拉近了公眾與珍貴文化遺產及古代科技文明的距離。館方表示,該視頻將配合實體文物在展廳滾動播放,后期還考慮通過三維模型、AR、VR等多樣化呈現。
江旭東介紹,同為曾侯乙墓出土的稀世珍寶,曾侯乙編鐘這樣一套龐然大物,在出土幾年后即成功復制,曾侯乙尊盤至今卻沒有真正的復制件。“相比之下,曾侯乙尊盤的工藝更復雜,過去沒有誰真正能夠了解尊盤的內部結構,特別是尊的口沿處數不清的變形蟠虺紋立體透空附飾。”他說,“現在復原了數字模型,為開展尊盤實體復制提供了充分依據,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有望做出真正的實體復制件。”